反之,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战争成本比起农耕民族来说更低,长在马背上逐水草而居的他们平常是牧民,上了马拿起刀箭就是骑兵,军事资本投入更低,而且后勤给养负担小,他们打仗的时候驱赶的牛羊就是作战口粮,深入中原后还能直接以战养战,抢夺农耕民族的粮食也能成就口粮,也因此,他们的作战半径更大,灵活机动,想打哪打哪,饿了就吃牛羊肉干、抢粮食,所以他们的南征农耕民族胜率就大,金国、元朝、清朝皆是如此。
第二: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地形地貌
除了粮草问题,北伐不容易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南北方的地形地貌差异。
在冷兵器时代打仗说到底还是靠肉体冲锋,从南往北,就像从山下往山上打,自己仰着头仰攻,敌人在山上据险而守,想要把制高点攻下来自然得付出更大的代价。而我国北方多平原、高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因此地势开阔的北方容易率先一统,集中兵力会师南下后面对因地理原因形成的南方多个脆弱割据政权,将其各个击破就相对容易。
比如说五代十国末期,赵宋一统北方的时候南方后蜀、后汉、南唐、吴越仍是割据一方、偏安一隅的多个政权,无法形成强力的军事利益集团,北宋集中兵力便将他们各个击破。
罕见的北伐胜利例子:朱元璋北伐成功建立大明王朝
但是,北伐成功者也有。公元1367年,洪武帝朱元璋统一南方之后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上中原,驱除鞑虏,收复了北方。这次北伐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中南方政权第一次北伐成功、第一次从游牧民族手中收复北方失地。
前文说北伐艰难,可是到了朱元璋这里,为什么就能成功?
个人认为原因很多,但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朱元璋及其麾下将领军事素质强大,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一直具备高超性和前沿性,在他们带领下,明军战斗力非常强悍。
朱元璋在扫灭北元建立全国性统一政权大明王朝后论功行赏,将主管后勤行政和粮草军备的李善长列为第一功臣无疑便是注重战时后勤补给的一大体现,正是在“经济大家”李善长的操作下,明军北伐从未因粮食军备等后勤而出现战斗力下降的问题。
此外,针对南北地形,朱元璋亲自制定和采取的北伐战略也是相当高明的,他定下基调:稳扎稳打,渐次推进,命令徐达和常遇春率兵先取山东这块北方高地,在进军河南,先后拔掉北元军队的退路与关卡,而后攻下潼关,将大半北方纳入控制区,在进兵元大都(北京),以此步步为营,再进而攻入山西、关陇,一统北方。
可见,朱元璋的北伐战略相比较历史上那些被过誉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北宋攻打燕云十六州等高明太多,再加上朱元璋手下良将如云,如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等都拥有无比出色的军事执行能力和战斗应变能力,也决定了这次北伐的成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